2020年9月10日,邹城捷早早地起床了。那天,他胸戴红花,手拉皮箱,牢记家人与乡亲们“好好干”的嘱托,登上开往首都北京的隆隆火车,心中忐忑却斗志昂扬,充满希望。
“在那个时候,我穿着崭新的军装看着围观的群众,忽然觉得自己与他们有些不同,似乎身上多了些什么。”彼时的他怎么会知道,那“多了的什么”,其实就是军人自愿选择的责任,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忠诚、刻进骨子里的担当。
参加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演出警卫勤务,见证百年大党正是风华正茂;坚守北京2022冬(残)奥会开闭幕式哨位阵地,助力冬奥雪花安全绽放……2020年9月,邹城捷作为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首位入伍的学生,从深圳奔赴北京,成为一名光荣的首都武警战士。服役期间,他工作勤勉,表现突出,荣获“四有优秀士兵”称号,记个人嘉奖。
在黎明起身,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;怀敬畏之心,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。荣誉是对干好本职的肯定,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。不盲从,不浮夸,不依附,他清醒地认识,勇敢地选择,既已选择,便只剩坚持与守望。
(此致,敬礼!)
决定参军·咬定青山不放松
从南端到北国,走完这1238公里的从军路,不仅需要坐3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,更需要2年扎实的基层磨练。邹城捷深思熟虑后,为自己原本顺利求学的人生按下充满意义的暂停键。
那是2020年初,疫情突袭。举国上下,义无反顾,驰援武汉。 “我想做些什么?我能做些什么?”“走?当兵去?”有感而思的他第一次萌生了对军营的向往。
他说,“不能只从经济学里‘理性人’的角度出发去考虑,有血有肉的我们,充满理想,洋溢真情。”
那时,邹城捷刚从深圳校区转到本部校区,还没来得及熟悉新校园、新同学,便被“困”在家中上网课。在家上课的节奏舒缓平和,却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:工具理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,而他也在困惑中选择盲从,不知何去何从。
“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,那么,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,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……”他回忆起马克思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的演讲,心有所动,更坚定他参军入伍的念头。“走!当兵去!与其继续迷茫,不如直接去干。”
于是,2020年4月,在父母的支持和学院老师的关心下,邹城捷下定决心,登记兵役。9月,他如愿以偿,携笔从戎,保家卫国。
初入军营·努力实现“两个转变”
“我想过可能会很难,但只有身临其中,我才知道是真的。”即使提前做了功课,风沙、寒霜与部队的严格管理依旧让邹城捷始料未及,“但就算是再难,我也要咬着牙坚持,决不能当逃兵。”
体能基础差,这是新兵邹城捷遇到的第一个坎儿。跑三公里,他总是掉队;站队列,他老是忍不住动;拉单杠,做了没几个就想下。军营第一步,他迈得并不顺畅。然而,“有志者事竟成”,每一个俯卧撑,“每一句不抛弃不放弃”,是刻苦训练的缩影,都见证了他从及格到良好再到优秀的点滴进步。
邹城捷说:“军营里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就是:‘在首都,做习主席的战士,第一条就是要忠诚。’这让我想起我们暨大‘忠信笃敬’校训的第一个字,也是忠,我们的暨南精神贯穿了我军旅生活的始终。”
北京最冷的一月,气温直落零下二十度。新兵连最后的野营大拉练中,新兵们咬牙前行。这不仅是对个人素质的考验,更是一场对意志力的检验。“能不能不掉队?能不能打胜仗?”这既是带队首长的“激将法”,更是军人使命的要求。冒着严寒,背着行囊,邹城捷这个“菜鸟”愣是不吭一声,走完全程。
“没有什么秘诀,就是跟着走。”毛泽东在回答“长征为什么能胜利”时如是说。拉练途中指导员为鼓舞士气,引用了这个故事,他一直铭记在心。虽然现代战争早已是信息化,电子化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“钢多而气少”。军人坚强的意志力是我们能打胜仗的力量之源,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密武器。
经过磨砺锤炼,邹城捷感到自己终于跨过军民的界限,实现了从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武警战士的转变。穿上军装,戴着肩章,扛起钢枪,挺起胸膛的他,尽展青春的锋芒。
(受领列兵军衔后)
认真服役·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钉在战位
星光不负赶路人,江河眷顾奋楫者。邹城捷结合岗位实际,认真思考,用心计划,严格落实,既干好工作,又兼顾自身进步
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去挤总会有的。”抓住点滴是邹城捷凝练出的关键词。训练、教育、公差劳动……在部队里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,留给个人的时间并不多,但他仍然在不多的空闲时间里坚持学习。经过一整天的军事训练,大家都很累,但他向中队首长申请去自习室里看会书。他说,这其实和学习知识没啥关系,只是他单纯觉得看书比较快乐而已。
从“找理由”到“想办法”,这是基层工作教给邹城捷的责任与担当。2021年9月份,晋升上等兵的他,调整了岗位,接触到了更多的行政工作。摸索中,他干工作更有耐心,也更有方法。刚开始总不可避免地遇困难,犯错误,初出茅庐的他面对上级的严厉批评,总会想理由,找客观来自我安慰,当作没干好的借口。但后来,他逐渐明白了,“干一份工作,就有一份收获。想要一点错误不犯,啥都不干是最好的,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?”像当初入伍时所思考的“我还能做些什么?”,这次他在想“还有什么办法?”。在思考与实践中,他积累了经验,增长了才干。
服役过程不总是一帆风顺,牵挂鼓励更显暨南温情。邹城捷在面对采访时坦然道:很多时候,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取得成绩,他都会向自己的导师冯帅章老师和学院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。冯老师与学院的回复不仅及时更是温暖,是他鼓足勇气,不断克服困难,实现进步的动力之源。
“我感觉我是处于世界中心的一颗螺丝钉,被牢牢地钉在岗位上,为构筑冬奥安保的钢铁长城贡献力量。一方面我深感使命光荣,责任重大。和建党百年一样,我从没有离国家领导人那么近,从来没有离世界中心那么近。另一方面,我又感觉十分踏实,我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使命任务,只要做好自己的事,就不会发生问题。虽然我只是很小一部分,功成不必在我,但功成必定有我。”这是邹城捷在执行北京冬奥会执行安保任务时写下的一段感想,像古代靠在战壕里临战的士兵,特殊经历与使命感给了他全新的体验。
在鸟巢执勤不可避免的有涉外事件的可能,受益于学院全英教学的专业特色,在准备冬奥会执勤时,扎实的语言基础让他更好地履行使命职责,展现大国军人的良好形象。
(鸟巢内一颗世界中心的螺丝钉)
退役返校·守牢初心再起航
有幸报国,不负少年。
2022年9月,邹城捷终于回到阔别两年的暨大校园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有些不习惯:生活中不再有日复一日的军事训练、被子也不用叠成豆腐块、被人叫名字也不用大声答“到!”、更不用保持随时待战的紧绷……重回单纯轻松的校园,他时常和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感叹:“学习真的是很幸福的。”而有过服役经历,他也更加理解了这些单纯轻松的和平环境背后,是军人在默默地负重前行。
现在的他,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。经历过基层工作,他对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切实的感受,对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有更深刻的体会,他说:“入党的初心,是为了远大理想,是为了家国责任,更是为了我想让身边的人因为我干好了工作而过得更好。”
(学生记者 钟雨娟 指导老师 闫芳)